January 23, 2008

中國下一波輸出品—通膨?

在甫結束的2007年,歐美國家彌漫著排拒中國貨的氣氛,將中國貨與劣質畫上等號。從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到各類食品等等,都成為歐美人士拒買的對象,似乎談到中國貨就色變。

中國貨廉價是事實,但歐美各國爭相撻伐中國貨時,卻迴避了另一項事實─正因為低價的中國產品充斥歐美市場,才使過去10年的全球通貨膨脹率徘徊低點,進而穩定了全球物價水準。

加拿大中央銀行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探討中國對全球物價的影響。報告中指出,透過商品價格,中國對工業國家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中國物價效應」已是全球性現象。

根據加國央行報告的分析,隨著中國出口的耐久財和半耐久財增加,工業國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這類商品的價格呈現下跌走勢。

中國貨對工業國家物價的影響主要來自於三方面:一是中國貨的市場佔有率增加;二是中國貨價格變化所產生的效應;三是來自中國貨的競爭,促使其他產地進口商品的價格下跌。

自從中國於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對外出口的耐久財激增,全球的成衣、玩具、電子產品等商品價格因此下降,其中又以中國的成衣出口,對工業國家物價的影響最為顯著。

自1995年開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成衣出口國,全球22%的成衣是在中國製造。但當時主要工業國家對中國的成衣進口還有配額設限。中國加入WTO之後,成衣出口不再受到配額限制,至2005年全球35%的成衣貿易是源自於中國。

加入WTO不僅解除中國製成衣的進口配額限制,也使中國享有最惠國關稅待遇,中國製成衣價格因此更為低廉,在工業國家市場上較其他產地的成衣更具價格競爭力。在此同時,低價的中國製產品也刺激其他競爭對手壓低價格,促使成衣的價位水準全面下滑。

在工業國家計算半耐久財物價的一籃商品中,成衣類佔居極大比重,例如在加拿大和歐洲都佔了幾近50%,因此對工業國家物價有相當的穩定效用。

而更有趣的發現是,主要工業國家庭的耐久消費財支出中,用於採購中國製產品的比例不斷增加,顯示中國貨的廉價特色的確是受到工業國消費者的歡迎。

不過,邁入2008年之後,這一切可能即將改觀。隨著中國國內的通膨壓力持續攀升,薪資水準開始上揚,廉價中國貨的時代是否將告結束,備受矚目。而中國高速成長所帶動的強大內需,已經推高全球的能源、糧食、金屬、原物料等價格,通膨壓力正在全球悄悄蔓延。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葛林史班就警告,中國出口品的價格已經開始上漲,將會引燃全球通膨。另有經濟學家大膽斷言,過去10年中國協助壓抑全球通膨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10年中國反將助長全球通膨。

研究顯示,2005年時中國製造業單位勞工成本僅為美國的4%,但在2007年上半年已經上揚18%。若再加上全球原物料價格大漲,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大增,最終必會反應在價格上,全球消費者都將感受得到。

同時,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走勢料將持續不變,中國出口品的價格將不再低廉,全球中國進口品價格的上漲將無可避免。事實上,從2007年5月開始,美國的中國進口品價格已經開始逐月上漲。但美國政府一直希望人民幣能進一步升值,以平衡貿易逆差,所以未來中國進口品的價格將會更高,而對美國及全球的通膨構成壓力。

部分持樂觀態度的經濟學家則期盼,儘管中國的薪資水準上揚,若是勞動生產力亦見提升,廠商調高售價的幅度或許有限。而且,中國即將開始生產如汽車之類的高價值商品,也許能為全球市場帶來另一波壓抑物價的效應。

在主要工業國央行正為美國次級房貸信用危機而焦頭爛額之際,「通貨膨脹」是否也會從中國出口至全世界?全球經濟是否會因此受到衝擊?這已是全球經濟學家今年屏息關注的另一焦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