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2, 2008

水資源,全球市場熱門新品

早在2000年,財星雜誌(Fortune)就曾預告:21世紀的水資源將像20世紀的原油一般珍貴。日前,美國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執行長唐諾修(Craig Donohue)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暗示,未來「水」有可能成為在全球市場上交易的商品之一,進一步證實水資源漸是奇貨可居,商品化則是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長久以來,人類視取用大自然的水源為理所當然,卻未慮及水源會有枯竭的一天。事實上,雖然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是由水所覆蓋,但其中97.5%是含有鹽分而無法利用。而在剩下的2.5%淡水中,又有68%是在南北極的冰帽和冰河之中,30%是位於地下深層,人類無法取得。所以,只有約2%的淡水是位於地表,而這是全球人類賴以為生的水源。

然而,水源的分配並不平均,有的國家水源充足,但人口稀少。像是加拿大擁有全球最充裕的水資源,約佔20%,總人口僅佔全球的1%。而中國大陸擁有全球20%的人口,只有7%的水資源。至於原油蘊藏量豐富的中東,卻是水源匱乏,靠著全球1%的水源維繫全球5%人口的生存;對於他們來說,水比油珍貴得多。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全球70%的用水是在農業。隨著人口大量成長,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水的需求量會更大。統計顯示,生產1公斤的米需要2千至5千公升的水;1公斤的罐裝咖啡需要2萬公升的水;製造1公斤的乳酪需要5千公升的水;而製作一個半磅重的漢堡需用掉1萬1千公升的水。

中國大陸和印度等地急遽工業化,改變了全球商品需求的模式,不但導致全球原油及原物料價格飆漲,間接也促成水資源的短缺。工業發展需要用水,原油提煉也不能缺少水。加拿大盛產油砂,從油砂中提煉出一桶石油,需要用掉三桶淡水。而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之下,加拿大每天必須對美國出口100萬桶石油。換言之,為了供應美國對石油的龐大需求,加拿大每天所耗費的淡水量已令人咋舌,但美國還希望加拿大的產油量能夠增為目前的五倍。

在油價高漲的壓力之下,多國政府致力於推動生質能源,期望能減輕對石油的依賴。然而很諷刺的,以玉米作物為主要原料的生質能源卻需要大量用水,並且會嚴重影響水質。美國政府鼓勵發展生質能源,促使許多非農業用地改種玉米,或是原本種植他種作物的農地,現在也改種玉米,而玉米的需水量又高於其他作物,以致於整體用水量激增。在此同時,種植玉米所需的農藥與殺蟲劑用量也高於其他作物,嚴重污染周邊的水質。

全球氣候變遷也是影響水源供應的重要因素。近幾年來,澳洲飽受乾旱之苦。在暖化效應之下,全球許多主要河川的水位持續下降,包括中國的黃河、埃及的尼羅河、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中東的約旦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等。位於美、加邊界的五大湖區是全球最大的淡水區,如今也呈現快速萎縮的現象,水位已降至100年來的最低點,令兩國的專家憂心不已。

就像其他稀有資源一樣,水資源短缺也創造出嶄新的投資機會,商品化、私有化都是目前正在形成的趨勢。水和空氣原本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但是水已成為可以販售的商品,全球的水供應正逐漸落入多國籍企業的掌控之中。在唐諾修不否認水可能成為期貨交易商品之後,許多分析家認為,未來或許可以仿傚碳權交易的模式進行。無論日後如何發展,全球原油、食品價格上漲已令許多國家苦不堪言,未來是否又將承受水價飆漲的壓力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