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6, 2008

商品市場浮現泡沫危機

原油、穀物等國際商品價格飆漲,點燃全球的通膨火種,許多國家因此陷入政經危機,到處都瀰漫著不安的氣氛。由於近來市場上並無影響供需的新因素出現,價格漲勢悖離基本面的態勢益趨明顯,國際間對商品期貨市場淪為投機炒作樂園的疑慮加深,更擔心商品市場泡沫化的危機已經浮現。

國際油價飆高是全球通膨壓力的主要來源,6月6日油價創下9%的歷來最大單日漲幅,並登上每桶139美元的新高記錄,使得今年以來國際油價漲幅達到42%。然而,當日並無任何關於原油供需的新消息出現,油價大漲完全是因為美國失業率上升、美元大跌,促使市場避險資金流向商品市場、瘋狂搶進原油所致,印證國際間普遍存在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

華爾街日報早在今年初就對國際油價的漲勢提出質疑,認為油價暴漲與美元貶值的關係密不可分。自2001年美元開始貶值以來,國際油價即從每桶30美元扶搖直上,目前已是四倍有餘;如果美元能夠維持當年的強勢,油價應不致於飆漲至此。當時該報即指出,依保守估計,油價中至少有60%是由避險基金、銀行及法人機構的投機炒作哄抬造成的。

其他商品市場的情況也很類似。由於全球糧食供應吃緊,國際間普遍預期穀物價格長期看漲,因而吸引更多投資基金注入穀物期貨市場,促使價格一飛沖天。而且由於美元長期貶值,加上去年美國次貸危機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尋求避險的投資基金充斥市場,這包括了主要國家及企業的退休基金、部分國家的主權基金、一些大學的捐款基金,以及投資機構的共同基金等等,而商品期貨指數就成為它們分散風險和改善投資回報的最佳標的。

商品期貨市場的原意是讓商業交易雙方藉以規避風險,但現在活躍於市場上的卻是無須實體交貨的機構投資人,讓商品期貨市場的真正功能遭到扭曲。原油、穀物等不再只是供商業使用的商品,也是用以投資獲利的金融資產。美國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 從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原則的雷根時代開始,逐漸放鬆對商品期貨衍生產品的管制,而讓投資炒作者有可趁之機,以極小金額的保證金就可無限制地進行商品期貨交易,從中獲取暴利。演變至今,各類投資基金所構成的投機熱錢威力大增,已非傳統的商業交易人士所能匹敵。

美國參議院的國土安全暨政府事務委員會日前就商品價格飆漲舉行聽證會,在該委員會所發佈的新聞稿中指出,投資於商品指數的基金金額在2003年僅130億美元,但今年3月時已暴增至2600億美元,5年來成長了20倍。而假如退休基金等繼續增加投資組合中的商品比重,此一金額很快即可突破1兆美元,影響商品市場的能力不容輕忽。

美國避險基金經理人麥斯特司在該委員會作證時則估計,目前這些機構投資人所掌握的小麥期貨,相當於足以提供美國消費者未來兩年所需,如果主管機關不趕快採取措施壓制不合理的價格上漲,未來全球將有更多貧窮人口陷入饑荒。至於市場上普遍把油價上漲歸因於中國對原油的需求增加,但統計數字顯示,過去五年間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增加了9億2千萬桶,同一時期的指數期貨需求亦增加8億4千8百萬桶,兩者幾乎不相上下。

國際投資專家索羅斯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也指出,機構投資人大舉投資商品指數,已使商品市場成為「超級泡沫」;他並警告,一旦投資人大舉自商品期貨市場撤出,類似1987年股市大崩盤的狀況即可能重演。另一位知名分析師、雷曼兄弟公司首席能源經濟學家摩斯則認為,當前的油價走勢與90年代末期的網路股票泡沫近似。所謂的投資專家不斷提高油價預估數字,慫恿投資人瘋狂搶進,對油價漲勢產生推波助瀾的力量,這與國際原油供需的基本面無關,完全是投資泡沫而已。

當然,仍有許多分析師不認同此種看法。最早提出油價上看每桶100美元而聲名大噪的加拿大帝國商銀全球市場首席分析師魯賓,就認為不能把油價大漲全歸咎於投機炒作,因為新興國家對原油需求的成長,遠超過工業國家因油價上漲而減少的消耗量。他堅信油價的長期上漲趨勢不會改變,但也不否認法人機構在商品期貨市場的投資,的確是影響短期價格波動的因素。

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之下,一直堅稱市場並未脫離基本面的CFTC,終於開始對原油期貨交易展開調查,並且不排除未來可能把調查行動擴及穀物、棉花等其他期貨市場。然而,除了寄望CFTC以嚴格的交易規定來防制投機炒作之外,投資基金湧向商品市場的根本原因仍在於美元的長期弱勢,促使資金必須另尋避險管道,以增加投資獲利。如果美國政府繼續放任美元貶值,國際金融市場的亂象恐將難以根治。

No comments: